首页 >> 热点资讯 >> 科技项目

高新技术企业税务稽查的风险点有哪些?需要注意哪些事情?

来源:本站    阅读量:569    时间:2021-03-26
  我们都知道,高新技术企业能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能帮助企业节省一大笔费用,除此之外,还能申报很多政府项目,以及当地政府的财政补贴,能帮助企业获得更快的发展。但高新技术企业同样也会面临税务稽查,那高新技术企业税务稽查的风险点有哪些呢?广诺给大家整理了一下,仅供大家参考。
 
  一、高新技术企业税务稽查风险点
 
  1、加计扣除,一般两种情况:(1)是高新企业,但未进行加计扣除;(2)已经加计扣除但合规不合理。
 
  2、是否属于相关领域
 
  3、高新知识产权是否合规
 
  4、科技研发人员是否合规
 
  5、高新收入与知识产权的转化
 
  6、是否设置研发账簿
 
  7、委托、合作研发的合同是否已经备案
 
  8、研发支出是否准确
 
  9、特殊收入、财政资金
 
  二、高新技术企业税务稽查案例解析
 
  未按规定设置并记录辅助账不得享受加计扣除
 
  案例一:2020年度,某科技公司立项并开展研发活动项目22个,研发费用900多万元,但该企业在财务处理上仅仅在材料零用环节注明研发活动使用领料,后续未作任何的核算,更没有专账核算,因此在纳税评估中被税务机关全额剔除。
 
  准确界定研发人员
 
  研发人员必须是直接从事研发活动的。其体现形式就是研发项目费用中有研发人员的工资,否则就难以说明是直接从事的。
 
  没有直接实质性参与研发的行政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和后勤人员不要列入研发费加计扣除范围,否则容易被引起警觉。
 
  案例二:2018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中,乙公司申报发生研发费用158万元,加计扣除79万元。2019年8月份,税务人员对乙公司进行纳税评估,在研发人员名单和研发费用归集中发现有财务经理(有高级会计职称)、主办会计(有中级会计职称)、汽车驾驶员(有高级技工证书),遂对整个研发项目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后经详细核查,证实仅仅是常规性的流水线改造,对申报加计扣除的79万元进行调整,补缴企业所得税19.75万元,并按规定进行了处罚。
 
  正确划分混用费用
 
  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和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无形资产,同时从事或用于非研发活动的,应对其人员活动及仪器设备、无形资产使用情况做必要记录,并将其实际发生的相关费用按实际工时占比等合理方法在研发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间分配,未分配的不得加计扣除。
 
  企业需要建立相应的用工、用时记录制度,财务需要对研发过程进行监督和掌握,特别是对混用费用要有原始的分配记录(如人员的工时出勤记录、设备研发活动时间记录等),来证明混用费用分配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并将费用分配说明(包括工作使用情况记录)进行留存备查。
 
  案例三:某企业2019年2月份开始进行某项目的研发(假设符合加计扣除条件),主管生产技术的副总经理参与项目研发。3月份,该副总经理有20天在项目部直接参与研发活动,有10天在生产部门进行日常管理(均有出勤记录)。当月该副总经理的工资薪酬为9000元,财务上根据工作天数进行分配,将6000元计入研发费用、将3000元计入生产经营费用,则企业在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可以加计扣除3000元。
 
  取得政府补助资金的处理
 
  企业取得作为不征税收入处理的财政性资金用于研发活动所形成的费用或无形资产,不得计算加计扣除。未作为不征税收入处理的财政性资金用于研发活动所形成的费用或无形资产,可按规定计算加计扣除。
 
  企业对取得的政府补助资金用于研发活动,从税收筹划角度分析,不但可以税前扣除而且还可以享受加计扣除75%,取得实质性税额优惠。
 
  案例四:2020年度,某电子科技公司进行了研发活动,符合加计扣除的条件,共发生研发费用100万元,其中包括当地政府下拨的对研发活动实施补助的科技资金20万元。企业可以将获得的政府补助资金作征税收入处理,当年度企业可以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100×50%=50(万元)。
 
  我们可以看到,高新技术企业对财务方面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记账报税工作也更加严谨,所以对于企业来说,一定要找专职的人员,如果觉得成本太高,建议找有高新技术企业服务经验的正规代理记账公司,深圳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有需求的可以咨询在线顾问,获取更多的帮助。

Tag:

  • 本文链接:【http://lms.guangnuoip.com/redianzixun/kejixiangmu/97.html】高新技术企业税务稽查的风险点有哪些?需要注意哪些事情?
  •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广诺官网"的作品,均为本站原创,侵权必究!转载请注明“来源:广诺”并标明本网网址!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广诺)”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1439976680在摘编网上稿件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稿件作者并与作者取得联系。为了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准确地向权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费,请作品著作权人及时与本网站联系,以便支付稿酬。